乌兰察布职业学院马列教学部学习热议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作者: 时间:2025-10-28 点击数:

2025年10月24日,马列教学部全体教师开展集体备课会,孙淑卿主任传达学习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会后,全体思政课教师围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如何融入思政课”撰写心得体会:

孙淑卿: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最重要的成果,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式的重要体现,为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了磅礴力量。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将“十五五规划”中提到的新概念、新论断、新思想及时融入思政课教学,尤其是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学当中。要给学生讲清楚十五五规划中的理论创新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关系,教育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职业规划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成长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赵红霞:

通过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对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并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第五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教学内容要求,如何将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本章内容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用“新的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强化改革的必然性。

在阐述“重要法宝”时,强调在 “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中心任务和 “新征程”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下,改革开放依然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它不仅是富起来的关键,更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

 在阐释“深刻革命”时,强调这场革命的 “全面性”和“系统性”。四中全会指出,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它不仅限于经济领域,还涵盖了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是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全面重塑。  

二、 “改革总目标”的深化和“科学方法论”的细化指引改革路径。

在讲解“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时,重点阐释四中全会对 “治理现代化”的新部署。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协同高效”,要“健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体制机制”。

在讲解“正确方法论”时融入四中全会强调的 “先立后破、守住底线、蹄疾步稳”等重要方法论。

韩迪:

   本次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实践阐释。

   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我更加清晰了课程融入全会精神的教学方向。高职学生关注技能成长与就业发展,全会强调的“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部署,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在后续教学中,我将把“统筹发展和安全”与技能人才的责任担当相结合,把“全面深化改革”与行业发展机遇相联系,用“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远景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从全会精神中看到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避免理论讲解的“空对空”。

未来,我将以此次学习为起点,持续深研公报精神与教材体系的内在联系,把会议传递的战略定力、改革勇气和民生温度融入课堂,引导高职学生在理解国家发展蓝图中坚定理想信念,在掌握专业技能中践行时代使命。

王莉莎:

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青年衔接时代使命的关键实践

一、把准精神内核是前提思政课融入全会精神,首要在于教师自身先学深悟透。坚持原原本本研读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重点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等核心论述的内涵逻辑 。

二、搭建理论与青春的桥梁思政课的感染力源于理论与现实的共鸣。摒弃“照本宣科”的模式,采用案例具象化同时结合所学专业,“高质量发展”专题中,结合全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部署,引入上海交大科研团队深耕船海领域助力海洋强国的案例,让学生看到专业与国家需求的结合点;在“文化自信”模块,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切入点,引导文科生思考如何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全会精神与自身成长的紧密关联,从“被动听”转为“主动思”

   总之,作为思政课教师,唯有持续深化理论研究、创新教学方法,才能让全会精神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引导他们从时代见证者成长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

赵嘉敏: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擘画了宏伟蓝图。要将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堂,就要实现理论内核与教学实践的深度契合,引导青年学生在把握时代脉搏中坚定理想信念,在明晰使命担当中成长成才。

首先,教师需对精神实质进行精准把握与深刻领悟。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先学一步、学深一层,不仅要熟知《建议》的框架结构与核心要义,更要深挖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避免将思政课变成政策文件的简单解读,真正实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

其次,教师要找准理论与教学的结合点、切入点,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要立足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层设计融入内容与目标。可紧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概论》等课程,深入解读全会关于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等战略部署,引导学生思考“新质生产力与青年担当”“教育科技人才协同与个人发展”等重大命题。

吕小薇: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国家未来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也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滋养和鲜活素材。这次全会中提出的“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六个原则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内容是高度契合的。所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会积极地把全会提出的这六个原则以及全会提出的“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战略任务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再辅助一些实践案例,比如高校科研团队助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青年学子参与乡村振兴实践等案例,让学生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理想如何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杨硕:

要将二十届四中全会的精神要义转化在思政课堂上,重点在于“实效为先”的融入:

1.“接地气”是前提:专科学生对 “高大上” 的理论兴趣不高,只有将全会精神转化为 “能看懂、用得上” 的职业指引,才能避免 “左耳进右耳出”。例如讲解 “共同富裕” 时,用 “掌握一门技能能让家庭收入提升多少的真实数据,比抽象理论更有说服力。

2.“重赋能”是关键:最终要让学生感受到,全会精神不仅是 “学习内容”,更是 “职业发展的助力”。让学生知道知道了国家在大力扶持新能源产业,要把智能网联汽车维修技能学扎实,未来在就业市场上才能更占据优势,这种 “政策赋能职业” 的认知,正是专科思政课的育人实效所在。

需要让同学们认识到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并且“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的重要阶段需要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共同的努力,不仅仅是高精尖领域的发展,是整个社会的、全面的发展,作为一名青年,需要在自己相关专业领域担任起国家这份历史重任。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青年一代指明了成长成才的方向,也为思政课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神圣使命。在今后的教学中,马列教学部将持续深化对全会精神的学习领悟,不断探索融入路径与方法创新,让思政课堂成为传递党的声音、凝聚青年力量、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


马列教学部

2025年10月24日



乌兰察布职业学院马列教学部